走进82岁老军人黄进琪的书房,书山叠嶂、充箱盈架。书堆之间,一条小道通向桌案,桌上是亮着屏幕的电脑。黄进琪操作起电脑来很熟练,耄耋之年的他仍孜孜不倦金诚无忧,把他所了解的历史记录下来。
《仰望星空》《仰望崇高》《仰望铁军》《仰望峥嵘》,四部“仰望”、200万字,是黄进琪最得意的作品。数十年来,黄进琪各处寻访、笔耕不辍,采访130多位老将军、老战士,记录下不少珍贵的一手资料。
黄进琪出生在抗日战争年代,他用文字穿越时空,把刻骨铭心的抗战历史书写成册。搁下沉甸甸的四部“仰望”,黄进琪向记者讲起他的故事。
1943年5月,黄进琪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贫苦家庭。抗日战争的场景尚未构成记忆,但黄进琪从父辈口中了解到当时的情况。
“我也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受害者。鬼子来了金诚无忧,我们一家在逃难中分隔两地,父亲被抓去镇江做挑夫。他挑着一个担子,担子的一头是日常生活用品,另一头是刚刚两岁的我。”黄进琪说,“妈妈则在无锡带着哥哥和姐姐度日如年。所幸父亲后来设法回到了无锡,一家人才得以团圆。”
黄进琪出生时,正值日寇在江浙一带强化“清乡”政策,新四军采取游击作战顽强抵抗,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。“铁军”的威名,黄进琪自小便耳濡目染,也因此埋下了当兵的种子。
1963年2月,黄进琪如愿接到入伍通知书走进军营,1977年调铁道兵政治干部部工作。在部队领导的鼓励下,他开始做宣传工作,大量记录口述史。
“1993年,我任总政老干部服务处副政委,为74位开国将军服务,与这些耄耋之年的前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后来通过介绍,我又认识了四总部、海军、空军、北京军区、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一些老革命。”
就这样,“近水楼台”的黄进琪开始近距离采访和书写“课本上的英雄人物”。1997年,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成立,不久,黄进琪应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姚慕征的邀请金诚无忧,成为研究会会员,以志愿者的身份负责宣传报道工作。
“我采访新四军老战士时,时常被前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所感动。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和清正廉洁的良好作风,深深印在我脑海里,心灵受到净化。”革命前辈带给黄进琪的感动,也从他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来。
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,也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,他曾讲起亲历皖南突围的细节,当时他任新四军新1团团长。黄进琪记录下张铚秀带领200多人突围至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历程,“突围的军人成为200多颗革命的火种,播撒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的抗日前线。”
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,抗战时期曾在新四军担任多个职位,参与黄桥决战、苏中反“扫荡”等重要战斗。拜访万海峰将军时,黄进琪记录下这样的细节:老将军家客厅里最显眼的是两幅书法作品,其中一幅题词“破世俗一尘不染,立高洁两袖清风”,这是老将军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。
原总后勤部政委周克玉上将于2014年去世。2008年黄进琪拜访周克玉时问起新四军的话题,周克玉激动地对黄进琪说:“我是新四军的一名小兵,是新四军解放了我的家乡,没有新四军就没有我后来的成长过程。”
2014年7月7日,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之际,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。参加过抗战的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当天也来到现场,见证了“独立自由勋章”雕塑揭幕。第二天,黄进琪立刻登门拜访了焦润坤,这位抗战老兵耄耋之年还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任宣讲团团长、传播革命精神,黄进琪随他一起进社区、进学校,听他讲述抗战往事。
沉甸甸的“仰望”,200万字,是黄进琪几十年来对记录历史所做的努力。黄进琪说:“我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、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,这些不容易就藏在一个个历史细节当中。我希望这些文字能被下一代看到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,也希望这些老战士的事迹能激励年轻人奋进。”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李治宏,王海欣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